查看原文
其他

IMI 锐评 | " 一带一路" 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怎样的新机遇?

2017-05-16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顺利召开。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习主席的一番演讲引经据典,振奋人心。

如何解读习主席讲话中的深层含义?“一带一路”将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民币国际化又有何新发展?IMI专家团深刻分析,为你解读最新的政策方向,给你最清晰、全面的“一带一路”。

以下是文章全文:

“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切实加快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IMI学术委员、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和资源配置的核心,“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和体系的推进,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配套建设和发展。金融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项目的融资、跨境货币的兑换和流通等基础业务层面,而必须围绕“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模式和体系建设,切实加快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在这方面,中国同样应该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特别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民币的全球清算和交易体系支持“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实施。

目前,中国已经发起和推动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相关的新型金融组织和相应的运行规则,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人民币走出去方面,现在主要还是在推动海外建立人民币离岸清算和交易中心建设,还需要加大政府援助、海外投资和设备出口等领域人民币运用在利率、税收、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扩大人民币的海外运用。

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在岸人民币全球清算和交易体系的建设,并依托人民币全球清算和交易体系建设,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当今社会国际国内经济往来越来越以记账清算为主,现钞清算日益萎缩的情况下,人民币走出去,不应该是人民币现钞走出去(政府和货币当局应该明确控制人民币现钞出境,也不必考虑人民币现钞海外兑换事宜),而应该是通过银行等清算机构以债权、债务的记账处理方式走出去。

在记账清算体系下,一国货币国际化时,真正的国际清算和货币交易中心一定应该是在本国,而不会是离岸;一国货币成为国际中心货币,相应建立起国际清算和交易中心,有效支持其货币的全球运用和交易,将是其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非常关键的重要条件。

从中国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看,应该已经具备天时地利难得的机遇: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仅仅本国的金融存量大就行,它需要参与全球金融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具有金融交易定价话语权或影响力。目前,伦敦、纽约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在二者之外的亚太地区,非常需要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每隔8小时一个金融中心相互连接的全球金融交易和清算格局。而在亚太地区,中国凭借不断增强和领先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必须抓住机遇,加快以人民币全球清算和交易中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配套推动各类金融交易中心建设,努力争取金融交易定价权和影响力,并依托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变革。而这将使中国以人民币全球流通为基础,以更大的主动性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支持“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的发展!

“资金融通的创新为金融业带来广阔空间”

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认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下制定的顶层倡议,突破了传统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主题的区域合作理念和方式,通过为沿线各国提供共同受益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亦为解决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困境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提供新的思路和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大主线中,资金融通具有系统重要性,建立高效、顺畅的资金融通网络和布局是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的重要一环,将为中国金融业在丝路沿线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

(1)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

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同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

(2)打造全新融资模式,引入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PPP模式及银团贷款和发行基建债券等方式,向丝路沿线国家的各类基建项目提供融资。

除了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多边机构提供资金以外,“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为保证资金持续性就必须拓宽金融合作,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管道支撑,

进一步完善现有涉及“一带一路”的金融产品体系,以银团贷款、项目贷款为主体,向沿线国家基建项目提供融资。以基建投资为切入点,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扩展全面发展的空间范畴。

(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市场体系,吸纳沿线成熟的投资项目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市,发行基建债券和基金等产品,打造国际化的融资平台。拓展亚投行、丝路基金与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行性,继续提升综合营运和融资能力。

加快推动区域债务工具市场发展。通过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和融资不足问题。

(4)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手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丰富,石油、天燃气储藏量大,开发价值较高,石油化工、冶金及深加工、采矿、机械制造和电子等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与多个国家签订产能合作协议,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落地,中方设立的各类边产能合作基金已超过数千亿美元,并将派生出众多金融业务的需求,为融资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补充。

(5)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及经济走廊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的平台,中国相继在东盟、中亚、南亚、中东欧和边境地区共设立了多个产业园区。对于政治环境友好、基础设施具备一定条件、产业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园区及入园企业,中国银行业可以以提供授信支持为核心,制定完善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其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工具,包括兑换平盘、同业拆借、银行间债券投资以及日常资金清算中的跨时区服务等多个方面。

预计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将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近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并通过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进一步提升各类机构满足“一带一路”融资需求的能力。

“‘一带一路’债券市场潜力巨大”

IMI特约研究员、中银香港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王卫指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瞩目的投资项目之一,涵盖65个国家,包含全球62%的人口和16%的GDP总量。根据新华社统计,2016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源、交通、房地产、金属、矿业等方面的基建投资已达1260亿美元。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将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市场引发巨额的资金融通需求。

如此大量的资金需求,就需要国际金融组织、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等共同合作。习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到,应将人民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融资货币。周小川行长日前撰文指出,要加强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市场,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在这个维度上,我认为香港能有效推动本币在投融资中的使用,加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作为我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近年来与大陆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债券市场方面,“熊猫债”、“点心债”有着极大的潜力来满足“一带一路”的资金需求。

截至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只有3个国家发行了“熊猫债”,只有11个国家发行了“点心债”,发行总额分别为70亿人民币和399亿人民币,占市场总额的5%和8%。因此,我们在这两个债券市场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力,相信香港的金融机构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吸引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建设者加入这两个债券市场,使“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融通更加的多样化和市场化。

“在‘一带一路’上着力发挥开发性金融点石成金的作用”

IMI特约研究员吴志峰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全球金融市场并不缺资金,据估计,有10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沉淀在收益率1%-2%的低收益水平。这些资金只要有合适的信用机制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所用。可见缺的不是资金,缺的是制度和市场,需要有一种合适的金融机制来为一带一路融通资金。

在海权时代,中亚南亚一些国家被边缘化,没有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和产业中去。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所说,中东等“很多地方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信用制度不健全,市场残缺破损,各种风险汇集,难以满足商业性资金进入的条件。开发性金融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过程中独特的创作,它将信用建设、制度建设与融资条件结合,特别适合在市场残缺、信用缺失的环境中培育市场主体,推动融资建设,乃至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点石成金”能生动说明开发性金融的原理。“石”是指戈壁荒原,残桓断壁,是需要开发建设的地方。“点石”就是去培育它建设它,不是弃之不顾,而是迎难而上。“金”就是建成了开发区,建成了城市,建成了市场,成了繁荣兴旺的地方,营运主体现金流可以持续,完成了造血机能移植。开发性金融在中国的成功实践,造就了很多“点石成金”的案例。这些模式和经验在建设“一带一路”上可以借鉴和推广,开发性金融可以大有作为。陈元副主席说,“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在金融,我想他说的是开发性金融,关键在开发性金融。

“做好‘一带一路’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IMI研究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张艺雄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一带一路”突出中国海外布局的重点地域和路径,建立互联互通和合作互利的大格局,改变泛全球化和利益单赢的局面,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另一方面,借鉴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将原来产业先行开拓、金融相对滞后的做法,逐步改变为产业、贸易、金融并行推进的模式,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做好实验,提升了对外综合竞争效应,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下一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响应,会有更多的重大项目在沿线落地生根,也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产业部门深度参与,那么,如何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潜在风险,积极谋划保障体系,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保驾护航,做好重点热点问题的“冷思考”,应该是构建“一带一路”政策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是要将国别风险研究和应对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建立涵盖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国别风险评价体系,以“中国视角”评价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既要鼓励创新投融资模式,做大做强资金融通功能,也要确保金融“走出去”稳定、持续和风险可控。

二是要充分运用信用保险等政策性工具,构建银行、投资和保险“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利用银行投资的资金优势和信用保险的风控优势,在一些行业和地区尝试“金融先行、产业跟随”的方式,确保对外资金融通有序稳妥发展。

三是完善对外投融资的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商业优先、政策性补充原则,明晰商业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明确银行、基金和企业等的合作规范,避免恶性竞争,实现良性互动,维护国家的对外政治和经济利益。

“‘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深度参与乃至引领全球治理的支点”

IMI研究员熊园认为,习近平主席的开幕式演讲无疑是震撼人心和振奋人心的,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历史性、纲领性文件。与此同时,演讲至少也传递了两大信号:

一方面,“一带一路”将全面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习主席的演讲为“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了具体可落地的操作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从此由制定政策的阶段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如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将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有望成为中国深度参与乃至引领全球治理的支点。中国是经济大国,但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主导权、全球事务的话语权、周边事务的领导力等政治影响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本次演讲,彰显了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全球治理的决心和信心,全球治理势必将发出更多、更强的中国声音。如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同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

“‘一带一路’将成为银行业的持续热点与发展方向”

IMI研究员李虹含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方案不仅是未来国家工作的重心,更是银行业今后持续的热点与发展方向,利用“一带一路”推动银行业走出去战略对强化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促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意义重大。

随着“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日趋增多,产生了大量海外金融服务诉求,中资银行需顺应国家战略要求,持续推进海外机构布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动融合和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区域、广泛的客户群体与难得的海外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银行业海外战略的发展布局,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以“能源、资源和农业”为代表产业的中国公司龙头可以广泛开展与这些资源秉赋较为丰富国家的投资、合作、合营。通过打通与境内银行金融服务体系的联系实现跨境投资与经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为国内银企合作,国外银企沟通,“一带一路”优质资源整合,境内客户资源“走出去”,境外客户资源“引进来”,为优化银行客户结构创造了便利条件。在产品交易方面,银行业要发挥全球化运行的优势,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全球资金服务,为客户在不同的交易环境当中提供有竞争力保值和融资服务工具。

编辑  蒋超 沈桓玉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珺:“逆周期”概念全解读

吴志峰:“一带一路”的融资缺口及挑战

张成思:货币政策的前瞻与后顾

王永利:警惕全球性金融危机和风险
刘珺:下行是暂时的——全球化流变与投资转轨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金融国际化、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研究所发起设立了跨境金融50人论坛、中国资产证券化百人会论坛以及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三个智库平台。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